书架
服从大局:和平时期中国军队对国家建设的贡
导航

三、军工转为民用

【第1/10页】

玉露文学【y6go.com】第一时间更新《服从大局:和平时期中国军队对国家建设的贡》最新章节。

●邓小平神情严肃,默默地听着几位部长和国防工办主任的汇报。

●卢绪章拿起电话,给包玉星打电话。电话那边一听是卢绪章,态度果然热情,大哥大哥地叫个不停。

●当工人们从舱里爬出来的时候,除了还在活动的身躯和转动的眼睛,简直就像一块长满铁锈的废铁了。

●军工转为民用

邓小平决定实施军转民

1977年,邓小平对前来看望他的老朋友叶剑英、李先念满腹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我出来工作,无非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做官,一个是为人民做点事。”

深感焦虑的邓小平多次与陈云、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商议,决定“要大力抓生产,使国民经济能够尽快恢复和发展”。全面整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说起来容易,可从哪里下手呢?

当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在过去的10年间,整个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10年后的中国却面临着空前的危机,1976年,全国国营企业亏损总额达到177亿元,全国财政赤字接近30亿元。

如何走出困境?邓小平的手指循着国民经济的脉络一条一条地捋过去,就像当年在指挥所里捋过军用地图上的一条条细线。

国民经济要想走出困境,实现高速发展,必须以工业为先导。但摆在邓小平面前的是,整个工业系统盘根错节,上挂下联,就像一团乱线,需要找一个线头才能把它梳理清楚。

于是,邓小平把注意力集中到国防工业的领域。

国防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先进制造业的精华部分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着棋下好,可以盘活全局。那就先从这里下手,如同打仗攻坚一样,关键要选准突破口。

首战慎重!当时的国防工业,由8个机械工业部分兵把守,由谁来带军转民的头呢?深思熟虑的邓小平把目光投到了主管船舶工业的第六机械工业部身上。

邓小平想起了周恩来的一句话。周恩来生前曾多次提出:

总把从东南亚、港澳取得的外汇付给西方租船是不行的,这不符合我们的政策,要把扩大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提到议事日程。

看来,周恩来留下的这个任务要让六机部来带头完成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更加坚定了以船舶工业为突破口的决心

中国的船舶工业与飞机、汽车等其他制造业比起来,基础相对较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再说船舶本身就是国际性产品,建造要按照国际标准,结算是按美元,运营还要遵守国际海事规则。

船舶市场注定是没有国界的,这有利于我们的船舶工业军转民后,尽快走向世界。近代以来世界工业强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造船业起步,以迈向海洋为目标的。

看来,这是个不错的突破点!邓小平主意已定。

此刻,要想振兴中国的船舶工业就必须找一个合适的领路人。六机部部长的人选逐渐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即时任外贸部副部长的柴树藩。他懂经济,通外贸,为人坦荡,是绝佳的人选。

1977年12月6日8时30分,邓小平约见了几位国防工业部门的负责人。他们是国防工办主任洪学智、三机部部长吕东、五机部部长张珍和即将上任的六机部部长柴树藩。

邓小平神情严肃,点上支烟,默默地听着几位部长和国防工办主任的汇报。各位部长的报告显示,国防工业的形势不容乐观,而且十分危急!国防科技工业再不改是不行了。

邓小平语气坚定地指出:

中国的军工体制不能带动民用工业,不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浪费。今后的方针应该是以军为主,以民养军。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推荐

1带枪出巡

带枪出巡

其他全本29万字

作者:欲晓

简介:男男现代正剧年下受腹黑攻【严楚x姜词】【双性生子产乳】1V1大概就是一个身为特警队长一直告诉自己我要矜持我得端着不行我不能沦落的双性冰山受被他家“小警员”捅到边哭边发浪一次又一次被干大肚子操到奶水四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