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挡道难太师
徐渭挡道难太师
经忏可超生,岂有阎罗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这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讽刺地方官吏勾结寺僧,巧立名目搜括民脂民膏的名联,辛辣深刻,痛快淋漓,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诵。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资质超人,聪明机灵,4岁识字,6岁便能流利诵读几百字的长文章。他勤勉刻苦,博通专精,十几岁便才华横溢,远近闻名。他擅长诗文,精于书画,通晓军事谋略,对戏曲也造诣颇深,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有关他的趣闻轶事。
徐渭自幼便傲骨铮铮,不畏权贵,对趾高气扬的达官贵人非常轻蔑,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总想设法捉弄和讥讽他们。
相传有一年秋试,皇帝派老太师窦光鼎到山阴当主考官。窦太师出门总是带上众多随从,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尤其耀人眼目的是扛在队伍前头的那块御赐金牌,上书“天下无书不读”6个大字。
一天,小徐渭听说窦太师马上要到,便想去见见这位“天下无书不读”的显赫人物,决计跟老太师逗逗乐。于是,他朝东郭门内的官道走去,来到太师一行人的必经之路。待鸣锣开道的声音渐渐听清,小徐渭就将小褂一脱,铺在路中心,然后躺了下去,袒胸露腹,大模大样,假装睡得很熟的样子。
一会儿,窦太师的大队人马开过来了,开路先锋见一小孩挡在路中,忙禀告太师。窦太师听了非常惊异,便吩咐停轿,下来看个究竟。他让随从把睡在路上的小孩叫醒,小徐渭像是非常不情愿地醒来,睡眼惺忪,迷迷糊糊,揉着眼,一脸的不高兴,慢慢才抬起头看着老太师和身边的人。太师觉得这孩子顽皮可爱。他问他:“你睡在这么热的石板上,又不盖衣服,难道不怕把皮肤晒伤?”小徐渭两眼紧盯太师,非常认真的回答:“我在晒肚皮里的万卷书呢!”随从们听了都感到好笑,只有老太师觉得这孩子出语不凡,聪明可爱,便进一步说:“听你这么说,你一定读了不少书,对对联没问题吧!我现在给你出一上联,要是对不上来,你马上给我让道好吗?”小徐渭马上反问太师:“要是我马上对出来了,你又怎么办呢?”老太师不假思索地说:“只要你对得漂亮,我从你旁边绕道步行进学宫。”说完,顿了顿,随及吟道:
南街三学士
小徐渭启口便对上:东郭两军门。
太师一听,当场点头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此联对得确实机敏、熟巧。“东郭”对“南街”,武将对文官,非常和谐,再说联中的5个台门都是绍兴城里有名的。老太师没有依权仗势,也没食言,便守约步行进了学宫。
这件事很快在山阴传开来了,人们以惊叹和赞赏的口气讲述着小徐渭挡道难太师的故事。
后来,徐渭到了杭州,游览风光,描摹景致,整日浪漫逍遥,其乐无穷。一天,杭州知府想亲眼见见这位敢于挡道难太师的少年才子,便派人把徐渭领到了府里,想出几道题考考他,看他到底有多高的本领。于是跟徐渭约定好了,由知府出联给徐渭来对,要是对不上,徐渭就马上离开杭州。小徐渭成竹在胸,毫不畏惧,含笑看着知府。
知府领徐渭到了西湖岸边,指着六和塔,一字一顿,拉长声音出了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渭闭口不答,只是扬了扬手。知府见他默不作声,以为对不上来,心里一阵窃喜。接着,又指着卓立山巅的保塔,抑扬顿挫地吟出了新的一联。
保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玉露文学【y6go.com】第一时间更新《才艺智慧》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