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落第的秀才靠的不仅仅是运气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转载请注明来源:玉露文学y6go.com
落第的秀才靠的不仅仅是运气
彰德秋操的数年后,隆隆炮声早已烟消云散,人喊马嘶的练兵场也在乡民们的记忆中日渐淡忘。当年被数万大兵们践踏过的山川旷野,如今也就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好似那太行默默,依旧春花秋实;洹水依依,曾经万古长流。
天高气爽话中秋,太行山下、洹水河边某座高宅大院里,陡然又响起了本地罕有的喧闹,只见院中戏台高筑,锣鼓喧天,虽然宴席上早已是高朋满座,但宅前大道上的来往宾客们却仍旧络绎不绝,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一天,也好似当年秋操的天气,尽管阳光高照但已略带寒意,所幸主人待客有道,各方宾客在杯觥交错、相互致意间,其气度显然非一般的地主老财家所能相提并论。
正当园子里排开酒席、戏班鸣锣开唱大戏时,突然一匹快马从远处大道上疾驰而来。看来,这位骑士不像是来赴宴,而是要报告一件急如星火、了不得的大事而来。在当众人停杯错愕间,报信人已经勒住缰绳,飞身下马,只见他拨开人群,三步并作两步地赶上前,从怀里掏出一封电报呈给其中的一位矮胖老者、也就是整个事件中被众星捧月的中心人物。
这时,戏台上也识相地停止了吹拉弹唱,诸宾客都屏住呼吸,试图从当事人的脸上看出些许端倪。矮胖老者倒还算遇惊不乱,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接过电报,但当他看完电文后却突然脸色大变。在杯子跌落脚下的瞬间,他失声道:“大事不好!此乱非洪杨可比,不可等闲视之!”
此矮胖老者,你道是谁?不是别人,正是三年前便赋闲在乡、朝野内外大名鼎鼎的袁世凯是也!
这一年,是辛亥年;这一天,是1911年10月11日,也是袁世凯的52岁生日。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在数百年间,老袁家原本也是默默无闻,不过家道还算殷实,在免于饥馑之忧的同时尚有余力,数代人得以耕读传家。后来也不知是他家祖坟的蒿子翘了,还是文曲星偶过他家,这袁家突然间便忽喇喇地发了——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乖乖,了不得啊,于是项城袁家也就成了当地望族。
父子进士,弟兄举人,这和袁世凯都没有直接关系。所谓“父子进士”,指的是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袁甲三长子),这对父子分别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国藩早一届)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鸿章晚一届)中了进士;而所谓“弟兄举人”,指的是袁甲三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叔叔袁保庆(袁树三次子,袁甲三侄子)分别中了举人。
古代人常说,科举乃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也就是说,要想科举得中,一要靠命,二要靠运,三要靠祖坟的风水,四要靠先辈积得阴功,这第五才轮到读书。您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考到白了少年头的老童生便知。
大家想,当年这科举考试是何等难考,这举人和进士哪个不是过十五关斩十六将、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大牛人(要不范进同志在中举后怎么会激动得发疯呢)?那时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多如繁星,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罕。您想,袁家不过区区两代人,一下子就出了两个进士、两个举人,真真是了不得、不得了啊。
不过,老天爷又是公平的,这老袁家虽然显赫,但外出做官的却大都命不长。比如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他当年也和曾国藩一样文官将兵,在疆场上与太平军、捻军以命相搏,干的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最终靠着无数颗人头才染红了头上的顶子。大概杀气太重,袁甲三只活了57岁便见了阎王。袁甲三的两个儿子,袁保恒和袁保龄,这两位寿命更浅,分别在52岁和48岁便告离世。
说完了袁甲三家,再来说说袁世凯家。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是袁甲三的长兄,他老人家和弟弟袁甲三相比,文才差得太远,不过混了个秀才(而且还是捐的)。好在他的儿子袁保庆还算争气,不管怎么说中了个举人,算是给袁树三挣回了点面子。不过,袁保庆有一遗憾,那就是他年近四十却依旧膝下无子。于是,在与父亲商议后,他从兄长袁保中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袁树三的大儿子袁保中也是个秀才,他在功名上虽然不如弟弟袁保庆,但他比弟弟会生孩子,而且一口气就生了六个,这过继给袁保庆的就是其中的老四。
这老四是谁呢,不说大家也猜到了,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凯啊。
袁老四的运气着实不赖,他七岁时便离开老家跟着嗣父袁保庆在外闯荡,见过不少世面。袁保庆虽然只是个举人,但在家族的荫护下官运亨通,他曾在济南和南京等地为官,还放过盐法道这样的肥差。公务之余,袁保庆写了一本《自乂琐言》,他也常在闲暇时将自己多年来的带兵从政经验教给袁世凯,如“古之将兵,必先以恩结之,而后加之以威,乃无怨也”;又说:“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景境毕见,使闻者动心,覩者流涕”。这套官场权术,对后来的袁世凯影响很大。
可惜的是,袁家的魔咒对这个举人大老爷更加残酷,袁保庆比叔叔袁甲三和两位堂兄弟更要短命,他活到44岁便抛妻弃子,离开了人世。遇此大难后,袁保庆的遗孀牛氏只好带着14岁的嗣子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但就在次年,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他离60岁那道门槛还差得远了。
袁家当时乃是官宦之家,吃穿固然不愁,但此时的袁世凯母子毕竟孤儿寡母,家况一时也颇为零落。这时,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他的堂叔袁保恒,这位在翰林院做编修的进士大老爷,他在回乡省亲时见他们母子可怜,而袁世凯年纪虽小,但看上去天资聪颖,似乎人才可造,于是便将这个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让袁世凯跟随他读书,日后走科举之路。于是,15岁的袁世凯便跟着堂叔袁保恒去了北京。
可惜的是,袁保恒虽然是个饱学的翰林,但袁世凯其严格教导之下仍在乡试时两试不中,而当时另一位在京为官的堂叔袁保龄也说袁世凯在学问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据说,袁世凯羞愤之下将此前所作诗文全部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抵砚间自娱光阴耶?”
袁世凯的话颇有些意思,当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而撕了圣贤书大骂:“再也不考清朝试,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于是,洪天王另立门户,造反了。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时考不中举人实在太正常了,比袁世凯年长一岁的康有为算是有才华吧,可他老人家考举人时照样五试不中,足足虚掷16年的光阴!如此看来,科举顺利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多为守成之臣,而科举之路坎坷者如康有为、袁世凯则多有逆叛之心,或者说更有改革的需求和愿望,这也是情理中事。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自然没到去造反的那一步。不过或许是定数,袁家的那个魔咒如影随形,袁保恒于1878年因感染时疫而病逝于开封任上,失去依靠的袁世凯只好再次返回项城老家。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这年分家,20岁的袁世凯以袁保庆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丰厚的家产。
袁世凯过惯了大都市的生活,其在老家呆的时间并不长。分家后,袁世凯很快便搬到陈州居住。由于家中长辈大都离世,年轻的袁小哥无人看管,他当时最爱好的活动便是饮酒交友,常常是一醉方休;或是郊原驰马狂奔,行为放荡不羁。倒是袁家世交、陈州府太守吴重熹,他是见袁世凯不肯读书应试而常加劝戒,但小袁并不醒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金满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玉露文学y6go.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