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抗日之最强战兵
导航

第1370章 罗思福的应对

【第1/2页】

向左看寂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玉露文学y6go.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时间,对于现在的南华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南华国想将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想要将那些现在刚刚占领的领土完全的开发起来,就必须需要一段时间。虽然南华国在现在这个时候有着充足的机械以及大量的人手,还有着大量的土著劳工,但是即便是这样,也最少需要1到2年的时间才能够将整个国家完全地建设起来,步入正轨。

而在这之前,然后我必须尽可能的让自己不要尽快的投入战争之中,不管是对于德意志人的战争还是在其他方面的战斗,都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少。

没有人在这个时候不想去将鬼子完全的驱逐出去,邓阳也想在这个时候就对鬼子本土进行地毯式轰炸,将鬼子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抹除。

然后都要非常清楚。在这样的时候,他们根本不能够这样做。

不管是和鬼子进行海面上的战争,还是对鬼子进行大规模的轰炸。最少需要南华国将华夏国境内所有的柜子全部驱逐出去。

这需要很大的兵力,虽然鬼子现在在华夏国仅仅只有150万军队左右。在远东北部地区还有一百万军队加上高句骊地区的50万军队。

这也不过才区区的300万军队,对于现在兵力高达七八百万的南华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只要南华国际中自己全部的兵力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就将这些鬼子完全的去除。

然而邓阳知道在这个时候他们并不能这样做。华夏国是他们的祖国没有错,但是现在南华国已经自己成为一个自主的国家。

此时他们也必须为自己的国家而考虑。如果在之后南华国直接投入数百万军队进行反击,那么在攻城拔地的时候。能老婆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人员上,而且到那个时候。中央军绝对不会那么轻易的就相信南华国的部队,他们到时候很可能在各个方面对南华国部队,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和阴谋诡计。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完全没有必要。以耽误自己国家建设为代价进行反击,而且这个时候鬼子已经不敢对南华国百姓进行杀戮,因为这些鬼子现在也已经看得很清楚,在陆地战争当中,他们根本不可能是南华国的对手,如果南华国之后将华夏国也武装起来,那么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在陆地上击败南华国和华夏国的联盟。

而随着南华国控制的领土变得越加庞大,加上华夏国本身庞大的领土这样一个军事同盟,几乎可以说将来绝对凌驾于鬼子之上。

此时的鬼子已经不想着自己之后重新能够将南华国击败,甚至他们已经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以后他们龟缩在自己的本土上,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和南华国继续进行战斗,他们没有充足的资源,被困在岛屿上之后,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武器装备资源,几乎都非常的困难。

如果他们的盟友德意志人不能在最后取得绝对性的胜利,不能够在战场上击败南化国,那么鬼子几乎就注定了失败。

鬼子在中央政府他们的军部在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的明白,如果在战场上再无所不用其极,如果将来她们失败了,那么南华国也将会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他们。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鬼子都难逃南华国这样的报复,这对于那些鬼子来说是他们万万不敢想象的。

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未来想一想,所以这些鬼子在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想着像刚开始一样对南华国百姓进行杀戮。

而且在鬼子控制区之内,现在的人口总共算起来不过6000万人左右,虽然人口很多,但是对于华夏国和南华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邓阳并不是不想将那些被鬼子控制的百姓同胞救出来,只是在这个时候,他必须以自己国家的未来为重,因为他非常明白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他们不能够快速的将自己的国家建设起来,那么在之后他们很可能没有充足的机会了。

世界上的国家本身就是以利于来驱动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盟友,很多时候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合作,取决于另外一个国家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如果能够带来利益的话,那么双方哪怕之前是生死仇敌,也会在之后成为亲密的盟友。

邓阳可以想想,如果在之后他们击败了德意志,那么英吉利和米国必定会快速地结合在一起。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推荐

1东晋北府一丘八

东晋北府一丘八

历史连载1729万字

作者:指云笑天道1

简介:历史的车轮滚过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中原大地迎来了百年未遇的和平,人们都以为盛世即将来临,可谁都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场汉人永远也不愿面对的千年恶梦。永嘉丧乱,五胡乱华,中原大地,虎狼横行,异族蛮王,率兽食人!北方的汉人,被不停地杀戮,华夏的儿女,在血泊中哀号。不甘为奴的汉人举族南下,在江东之地重建东晋,自祖逖起,百年来汉家军队六出江南,九伐中原,可惜功亏一篑,多少志士,徒望两京兴叹,巍巍青山,何处不